患者出现这5个信号,可能是靶向药耐药的信号,一定要早做预防!
大家好,我是王芳军医生。靶向治疗作为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凭借其精准打击癌细胞、副作用较小的优势,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然而,耐药性是靶向治疗无法回避的挑战——多数患者在用药6个月至2年后会出现耐药,导致肿瘤进展或转移。若能早期识别耐药信号并
大家好,我是王芳军医生。靶向治疗作为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凭借其精准打击癌细胞、副作用较小的优势,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然而,耐药性是靶向治疗无法回避的挑战——多数患者在用药6个月至2年后会出现耐药,导致肿瘤进展或转移。若能早期识别耐药信号并
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物后,一开始效果惊艳,肿瘤快速缩小,但过不了多久,疗效突然减弱,检查一看,肿瘤又卷土重来。很多人以为是药效差了,或者换药不及时,但真正的幕后黑手,往往藏在基因的“变脸”里。
8月29日,勃林格殷格翰与中国生物制药共同宣布,双方在中国大陆联合推广的宗艾替尼片(商品名:圣赫途)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适用于治疗存在HER2(ERBB2)激活突变且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
2024年8月《癌症研究与治疗的技术》(《Technology in Cancer Research &Treatment》)杂志上,中国研究团队公布了一项小而精的临床试验结果:把“外援”免疫细胞——CD8⁺NKT细胞(又名vNKT细胞),与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
2025 年 8 月 8 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激酶抑制剂zongertinib(宗格替尼),用于治疗经 FDA 批准的检测出肿瘤具有 HER2(ERBB2)酪氨酸激酶结构域 (TKD) 激活突变且已接受过全身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非鳞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25%~77%的结直肠癌中过度表达,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EGFR抑制剂能阻断EGFR的信号传导,实现抗瘤效应。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免疫介导的皮肤疾病,其治疗一直是皮肤科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快速发展,银屑病治疗进入了“2.0”“3.0”时代,实现了许多医生梦寐以求的皮损快速清除目标。然而,在医疗技术飞跃发展
药盒上的说明书写得比小说还厚,副作用一大串,价格也不便宜,可医生却说:“你得一直吃下去。”许多患者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不是难过,而是疑惑:我现在不是挺好的吗?药不是治病的吗?为什么要吃一辈子?
这不是一次两次遇到的问题了,尤其是用上靶向治疗的病人——别人控制得挺好,自己副作用一堆,肿瘤还不见缩。说实话,这种时候最棘手。药没用上不说,还耽误了时间。
“她最初检测出乳腺癌时,是30多岁,当时接受了手术、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但仍出现了转移。转移后也采取了多种治疗手段,但每种治疗控制一段时间后疾病都再次进展。”甘露说,经过基因检测,他们发现患者有PIK3CA基因突变,这与疾病的进展可能有很大关系。
胃癌、肠癌大家都常听说,但是还有一种可以发生在胃肠道任何部位的肿瘤,也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腹痛,如腹胀、便血、进食后呕吐等症状,这种实体肿瘤还会像“变色龙”一样,游走在良性与恶性之间,在所有年龄段均可患病,50~65岁达到发病高峰[1]——就是胃肠道间质瘤(G
如果说通过基因检测找靶向药治疗机会,那么随着二代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基因检测价格越来越低,检测的基因数量越来越多(见文章结尾3000元测36基因公益套餐)。围绕这些基因也逐渐发现了一些新的治疗线索。而且我们也逐渐转变了观念,通过基因检测不仅仅是寻找可以吃靶向药
多种化疗方案失败的罕见肉瘤患儿,在接受国研新型“不限癌种”靶向药治疗后仅一周显效,腹部疼痛神奇的消失,2 程治疗后肿瘤快速消退,评效达到部分缓解(PR),截至案例发表时,患儿仍在接受治疗且肿瘤仍在持续缩小,外周血 ctDNA 持续清零!这款新药为众多NTRK阳
确诊肺癌的时候一般要进行病理分期,通过PET-CT等最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手术。早期肺癌可以通过手术或根治性放疗来治愈,但是对于局部晚期肺癌往往是难以手术的,为了争取手术治疗的机会所以就有新辅助治疗,在手术之前使用化疗将肿瘤病灶缩小争取手术,
对于存在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治疗是一线治疗的主要策略。在靶向药选择上可选第一代靶向药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也可以直接使用第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由于不管使用哪一种靶向药都不可避免耐药的问题,所以预防或克服靶向药的获得性耐药就成了提高患者生存期的重
在癌症治疗的广阔天地里,靶向药犹如一把把精准的“钥匙”,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瑞波西利作为一种备受瞩目的癌症靶向药,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瑞波西利的神秘面纱,深入探究它的真相。
吡咯替尼的药物特点独具匠心。它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犹如一位精准的“狙击手”,专门瞄准癌细胞生长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靶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通过抑制这些受体的自身磷酸化,阻断下游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癌细
来那替尼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主要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包括HER1、HER2和HER4。其药物原理犹如一场精心策划的“分子狙击”。正常情况下,这些受体在细胞生长、分化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信号传导作用,但当它们出现异常激活,比如
拉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主要通过双重机制发挥抗癌威力。一方面,它能够精准地结合并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的胞内酪氨酸激酶域。简单来说,这两个受体就像癌细胞的“天线”,接收着促使细胞生长、分裂的信号,而
没多少人愿意每天捧着药瓶子过日子。尤其是靶向药,动辄几千上万一盒,吃着揪心、停了担心。有人问:“医生,我的肿瘤都看不见了,还要继续吃药吗?”这问题别说你,我也常常被问懵。